摩托车政策救了谁?(3)

信息来源:发布时间:2012-01-18

( 2009年4月21日 )

摩托下乡——利好政策拯救谁?

    尽管摩托下乡是个新名词,对摩托车行业来说这已经是个老话题。早在2000年,随着各地城市禁限摩运动的风起云涌,摩托车行业被迫开始了上山下乡的战略发展。因此,对乡下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管理水平等市场环境,摩托车企业已经了如指掌,摩托下乡政策是杀富济贫还是除弱扶强,就要看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水平和政策执行水平。

    不可否认,政府推动的刺激消费政策,通过鼓励摩托下乡的力度,不仅对农村消费来说是福音,对当前处于困境的众多摩托车企业来说也是雪中送炭。摩托下乡的短期政策,对解决当前企业生存危机的燃眉之急固然有利。但是,根据摩托下乡补贴政策和招标范围来看,又从另一个方面是在促进低端产品的消费,鼓励小企业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的摩托车产品,而那些倡导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代表着摩托车产业提升和发展方向的企业恰恰在这次摩托下乡政策中失去优势,成为这项政策的失意者。事实上,在参加投标的企业名单中,一些曾经消失的摩托车企业赫然在目,甚至一些闻所未闻的企业也加入竞标行列。而据了解,参加此次评标的部门鲜有了解摩托车行业的评委,只看数据报表、纸上谈兵式的招标过程能否给各大企业一个公正公平的机会,还有待观察。虽然摩托下乡还未正式实施,但从一些小企业积极参加竞标的现象,以及行业政策执行的历史经验来看,无论家电下乡政策有否漏洞,至少可以一试。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如何科学细致的制定政策,严格规范的执行政策,引导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同样也是考量相关部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执行。

    排放标准——良药苦口利于病

    如果说摩托下乡是对摩托车产业的一次救赎,那么同样在2009年将要执行的欧排放标准则是对摩托车行业的一次洗礼。不可否认,建设节约性社会、生产环保型产品、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刺激农村消费的摩托下乡政策和即将执行的欧排放标准已经形成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实际情况来看,已经达到欧排放标准的摩托车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相对当前农村地区的化肥农药污染、、农用机械排放污染、牲畜粪便等环境污染已经微不足道。短期来看,主要消费市场转移到农村的摩托车,其排放对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并不最为迫切。因此,摩托车欧排放标准是否有必要在农村地区实行还有待商榷。而从长远发展来看,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升级最大意义在于通过政策手段,强制企业注重自主研发、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业的升级换代,增强中国制造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欧排放的执行,短期来看对国内摩托车企业有压力,经过努力能够做到,长期来说对提高中国摩托车产业有推动、有帮助。但在具体执行上,更需要管理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中国市场的具体现状,配合摩托下乡政策的执行,可以在禁限摩城市对符合欧标准的车型网开一面,既满足城市市场长期以来被压制的摩托车消费需求,又能响应国家政策拉动内需,同时也鼓励优秀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环保标准,从而推动摩托车产业提升和进步。

    如果说一车一证制度的实施是促进了消费税改革政策的出台,那么,对即将执行的欧排放标准,我们更希望政府能在城市禁限摩政策上给予松绑,从而为那些致力于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企业以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做大做强。中国摩托车工业在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坚持发展自主品牌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已经多年蝉联世界产销量第一大国。在中小排量摩托车制造技术领域,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摩托车已成为中国出口的重要机电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更需要转变观念,对产业的扶持不能嫌贫爱富,通过科学制订管理政策,规范发展市场环境,通过政策的管理促进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以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民意的态度来构建健康发展的和谐社会。(完)

来源:摩托车趋势